論文內容請至「清華大學碩博士論文全文系統」查詢下載,
如欲查詢更詳細資料(關鍵字、摘要等),請至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博士畢業論文
姓名 | 博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郭雅瑜 | 彰化鐵道遺產的新志工現象 | 莊英章、李威宜 |
姓名 | 博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李山卓 | Nurturing Qi: Embodied Experiences and Modalities of Well-Being in Daoist Self-Cultivation | 陳中民、余舜德 |
姓名 | 博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翁惠娟 | 民族服飾上的銀幣--元陽縣新街鎮一帶哈尼族的個案研究 | 林淑蓉 |
蔡佩如 | 母娘信仰中的女神與女人:青山脈下慈母宮的考察 | 林淑蓉 |
姓名 | 博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王世麗 | 身體與自我:台灣乳癌婦女的醫療人類學研究 | 林淑蓉 |
馬騰嶽 | Pono--當代「夏威夷人」的政治運動、國族主義與認同:法律與文明作為抵抗權力的策略 | 李亦園、陳中民 |
張育銓 | 社區總體營造脈絡下的觀光發展:花蓮豐田社區的觀光人類學分析 | 林淑蓉 |
碩士畢業論文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許明正 | 槍枝取得與狩獵方式之轉變: 一個泰雅族部落的狩獵民族誌 | 顧坤惠 |
蔡念澄 | Kayakay(搭橋的人):比西里岸部落觀光與文化復振的民族誌 | 李威宜 |
黃尹琪 | 中國雲南一個少數民族小鎮的廣場舞社群民族誌 | 蔣斌、何翠萍 |
程琪媛 | 台灣韓國演藝偶像迷的成年追星圖像 | 許瀞文 |
林上十 | 網路教育有國界:臺灣磨課師的民族誌 | 黃樹民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邱博楷 |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大湖文化遺址群之錛鑿型器的類型與使用痕分析研究 | 邱鴻霖 |
陳采玟 | 中國上海里弄的韻律:日常生活裡的公民身分與空間邊界 | 許瀞文 |
陳虹羽 | 他鄉有伴:新竹和風酒吧小姐的親密勞動 | 方怡潔 |
陳雅珣 | 性別政治:哈尼村寨與中國現代性的遭逢 | 蔣斌、何翠萍 |
洪伊君 | 泛溢的遺產:安順地戲遺產化過程中的跨地域連結與社群性 | 呂玫鍰 |
王廷宇 | 「家屋」是海市蜃樓還是柳暗花明?: 四川嘉絨藏人的語言與社會組織 | 陳中民、魏捷茲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韶芮 | 一個公共自行車與一個運動會: 台北被國際化企劃的人類學分析 | 陳中民 |
趙陽 | 語言平行世界: 關於當代新疆維吾爾語、漢語使用的民族誌 | 陳中民、魏捷茲 |
施以慈 | 人間佛國裡的佛光小姐: 青春女性的宗教工作經驗及自我追求 | 李威宜 |
李博 | 社會網絡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以Ariadne模型檢視島民海洋貿易交流網絡 | 臧振華 |
李瑞家 | 從里德生態旅遊看建構中的公共性 | 李威宜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石頤珊 | 知識、教會與領導權: 一個布農山村有機農業計畫的故事 | 顧坤惠 |
邱憶群 | 如何「居家」?如何「服務」?-- 居家服務中的公私與性別 | 許瀞文 |
張婷婷 | 「換」另一種生活: 勞逸結合的打工換宿圖像 | 許瀞文 |
吳易澄 | 五峰鄉原住民節制飲酒介入計畫研究 | 李威宜 |
廖柏安 | 從石刀及土壤中的植物澱粉粒探討大湖文化烏山頭期人群的植物利用策略 | 李匡悌、李作婷 |
蔡堯婷 | 香蕉產業與地方意義之建構:以旗山為例 | 呂玫鍰 |
柯靜雯 | 台灣西南地區大湖文化石刀類型與使用痕模式研究 | 邱鴻霖 |
陳羿融 | 走遠:奈及利亞伊博商人在中國的經商生活與成功想像 | 李威宜 |
楊亞靈 | 應用劇場營造社區: 台灣社區劇場的民族誌研究 | 魏捷茲 |
許瑋倫 | 跳進教室的「街頭」-- B-Boy的身體技藝、在地實踐與全球想像 | 許瀞文 |
郭沛軒 | 劫後漁生:雲林靠海村落的人、水與魚 | 許瀞文 |
林炳洲 | 馬來西亞檳城山海宮媽祖信仰靜態 與動態空間的經營 | 陳中民、羅烈師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李艾潔 | 社會組織與社群劃分: 離島小琉球的經濟生活與地方政治 | 魏捷茲 |
賴萱珮 | 一個雲南藏族農村的歷史、勞動與經濟 | 魏捷茲 |
鄭雅勻 | 大湖文化人骨牙齒磨耗形態及病理現象之比較研究:以灣港、牛尿港遺址為例 | 邱鴻霖 |
簡詩純 | 彰化北管子弟曲館的聲音景觀:遺產化過程的辯證與再生 | 李威宜 |
簡嘉慧 | 喜敬與靈驗:中國潮州商人的民間信仰實踐 | 李威宜 |
黃耀慶 | 右先方遺址牛稠子文化陶器風格與製作技術研究 | 邱鴻霖 |
陳咸夙 | 那些說故事的手:屏東排灣puljeti雕刻的社會關係與意義詮釋 | 顧坤惠 |
梁瑟晏 | 看見檳城娘惹 | 李威宜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許之瑋 | 眷村改建計畫實行中的社區網絡與鄰里關係研究--以新竹市忠貞新村為例 | 許瀞文 |
賴冠全 | 生計、飲食、社群:跨文化發展計畫在太平洋島嶼諾魯的人類學評估 | 顧坤惠 |
李 昀 | 跨族群的日常接觸與異族觀:以當代拉庫拉庫溪下游流域布農人為例 | 呂玫鍰 |
錢乃瑜 | 尖石泰雅鄉的前山與後山:地域資本化下的族群政治空間 | 李威宜 |
李玲因 | 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的在地實踐:以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及福智團體之慈心理念孕育的台中新社布拉姆田莊 | 蔣斌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雷 峰 | 由鬼而神:以臺北市松山大眾爺廟為例 | 陳中民 |
鄧郁璇 | 已婚國小女教師的性別平等論述與實踐 | 林淑蓉 |
陳玩臻 | 聾人的溝通民族誌:視覺對話的特性 | 魏捷茲 |
蘇家瑩 | 一葉臺灣:移民的社會文化背景如何影響其在移民地的適應過程 | 陳中民 |
蕭詩平 | 邊城堡壘:馬來西亞新山華人的學校與社會 | 蔣斌 |
程時雋 | 「Ilha!回霧台!」:從霧台長老教會談青少年團契的返鄉與文化教育 | 蔣斌 |
高瑋毅 | Pangcah人在南非:遷移、適變與發展 | 黃倩玉 |
黃靖軒 | 市場與清真寺的交會--論義烏伊斯蘭現象 | 黃倩玉 |
呂孟霓 | 誰的文化?什麼文化?從橋仔頭糖廠到文化創意園區 | 許瀞文 |
邱星崴 | 南庄的鄉民、公民與國家 | 李威宜 |
姓名 | 碩士論文題目 | 指導教授 |
魏明毅 | 基隆碼頭工人:貨船 、情感及其社會生活 | 李威宜 |
蔡易軒 | 從「外國的」青島到「中國的」青島: 一個城市形象的文化政治生產過程 | 黃倩玉 |
潘怡潔 | 消逝的「海墘」: 檳城「姓氏橋」多重邊緣性的形成 | 李威宜 |
黃郁芳 | 做個好球員:台灣高中棒球培訓的觀察 | 許瀞文 |
林庭宇 | 台灣自閉症者的日常生活及其自我建構 | 林淑蓉 |
葉一飛 | 東排灣的男子會所(palakuwan)與社會階序— 以Tjavualji為例 | 蔣斌 |
曾于宣 | 八仙洞遺址無名洞四發掘出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研究 | 臧振華 |
許雅如 | 從南投縣Toda(都達)母語實踐與傳承探討賽德克族的族群認同 | 蔣斌 |
范愛咪 | Embodiment and Healing in Contemporary Tayal Society: Social Change, Religion and Local Interpretation | 林淑蓉、 蔣斌 |
李姿穎 | 「綁」在一起的彼此:家庭脈絡下的老年人與外籍看護關係探討 | 黃倩玉 |
張君熒 | 「但求立錐之地」:士林挽面攤販的民族誌研究 | 許瀞文 |
蘇約諾 | Religious Practices and Embodied Work: Everyday Life of Javanese Workers in Taiwan | 林淑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