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記錄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9/6/12 | Doctors as Moral Pioneers: Improvising Ethics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in Colombian Infertility Centers | Dr. Malissa Kay Shaw(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
2019/5/15 | Language, Voice, and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voice production | Spencer C. Chen(陳昭龍)(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2019/4/17 | 千峰翠色買將來—中國唐宋時期越窯系青瓷的生產與消費 | 盧柔君 博士(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
2019/3/13 | 泰國曼谷印度教神廟九夜節遊行與第三性 | 林育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
2019/3/6 | 北京的「低端人口」與懸浮空間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 |
2019/3/4 | Crafting a Tibetan Terroir: Wine Production, Identity, and Landscape Change in Shangri-La | Dr. Brendan A. Galipeau(Postdoctoral Research Fellow, Chao Center for Asian Studies, Rice University, USA) |
2019/3/4 | 台灣性娛樂產業中婚姻移民工作者的身份協商與母職技藝初探 | 曾薰慧(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 助理教授) |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8/12/5 | 通往大豹的慢船──隘勇線、滅社、遺族 | 高俊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
2018/11/28 | 我的災難現場 | 阿潑/黃奕瀠 (文字工作者) |
2018/10/31 | Reconstructing Siraya Social Structure: The Use of Controlled Comparison | 邵式柏 / John Shepherd(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
2018/10/17 | 艋舺角頭與地方信仰 | 鍾秀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
2018/10/3 | 《末日松茸》中「聽不見」的臺灣史 |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
時間 | 議題 | 講者 |
2018/3/7 | 東南亞近代早期的貿易與殖民:後殖民考古學的觀點 | 謝艾倫(史語所博士後研究) |
2018/3/14 | 社區認同與地方連結: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會寧人的紀念公園與大王公 | 徐雨村(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博士) |
2018/3/21 | 永續養殖漁業的追求:從貿易治理到身體感 | 鄭肇祺(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 |
2018/3/29 | Gentrification from Within: An Anthropological Reflection on Socio-Spatial Change Process in Urban China | Non Arkaraprasertkul (visiting professor, Institute of the Middle and Far East of the Jageillonian University) |
2018/4/18 | 人類所論文發表經驗分享會 | 雷峰、王廷宇、張慧娜、葉劉鴻(清大人類所碩博士生);邱驤(清大人類所碩士生) |
2018/4/19 | The New Childhood Studies: Reflections on Some Recent Collaborations between Anthropologists and Psychologists | Alma Gottlieb (Emeritus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
2018/5/11 |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清華大學巡演場--超越人類 | 陳芷凡(清大台文所助理教授)、林文蘭(清大社會所副教授)、林浩立(清大人類所助理教授)、顧坤惠(清大人類所副教授)、雷鋒(清大人類所博士生)、張惟翔(清大體育系助理教授)、葉美利(清大臺語所教授)、巴奈‧母路Panay Mulu(影片主角)、韋文豪Wilang Mawi(影片主角) |
2018/5/30 | 誰的“mental health”:精神醫學、心理學、與中國精神衛生立法下的心理治療爭議 | 黃宣穎(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7/9/27 | 文物、歷史敘事與二十世紀的中國新博物館學 | 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
2017/10/11 | 一個儀式,二個公共:當代香港的政治治理性 | 容邵武(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
2017/10/25 | 再論新石器時代的台灣社會與經濟 | 李匡悌(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
2017/11/22 | 這不是小說:民族誌寫作及其重量 | 鄧湘漪(國立東華大學東臺灣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
2017/11/29 | 收藏北京:懷舊市場與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自由主義 | 謝一誼(上海紐約大學講師,紐約大學東亞研究博士) |
2017/12/20 | 人類學的路上有你有我--人類所學習資源分享會 | 洪伊君、葉劉鴻、謝佩瑤、謝⼀誼 |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7/3/29 | 連結現代:港口、鐵道、市街 | 許瀞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副教授) |
2017/5/17 | From Mathematical Certainty to Creative Serendipity: Adventures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Prof. John McCreery(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客座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人類學博士) |
2017/5/24 | 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 | 張正衡(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6/10/2 | 原住民小農回鄉與轉型 | 李宜澤(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
2016/10/19 | 「一塊助老有你真好」-社區照顧與在地安老的台灣實例 | 黃珮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總會培育發展組) 陳秋羽(新竹市東區立功社區發展協會副站長) |
2016/11/2 | he Legacy of Writing Culture and Reflections on Clifford’s Trilogy Works and Their Historical Moments | James Clifford(Professor,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
2016/11/30 | 從尋找規律性到建構對話性—民族音樂學比較研究的來時路與新途徑 | 許馨文(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文化研究助理教授) |
2016/12/13 | Neoliberalism and the Crisis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Sri Lanka | Sumanasiri Liyanage (Professor, 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Finance, SANASA University) |
2016/12/21 | 血與土:重返雅美社會制度 | 高信傑(廈門大學人文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
2016/12/26 | 文化認同、跨國連結與在地歷史詮釋:砂拉越詩巫華人社群博物館的展示再現 | 徐雨村(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博士) |
2016/12/26 | 多重地景中的斐濟農業活動 | 林浩立(中研院民族所博士後研究員) |
2016/12/28 | 星期天的選美會:香港菲律賓籍家務傭工的渴望 | 陳如珍(香港中文大學人類系講師) |
2017/1/4 | 貴州東部城鄉經驗與生命史:敘事脈絡裡的主體性與多元現代性 | 簡美玲(交通大學族文所教授) |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6/3/9 | 16世紀以前香料貿易與印尼摩鹿加群島的社會文化變遷 | 熊仲卿(中山大學人類學系講師) |
2016/3/16 | Vanua(土地)作為斐濟人的環境觀,或,為什麼斐濟村民會開始保育海岸生態? | 林浩立(美國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專任講師) |
2016/3/23 | 中國四川成都平原地區史前的社會複雜化過程與陶器生產 | 江柏毅 |
2016/3/30 | 由視覺符號的角度探討排灣族的琉璃珠如何傳遞文化訊息 | 陳慧芸 |
2016/4/13 | 萬用人類學的美麗與哀愁--學位之後的各種可能與形成 | 錢乃瑜、賴萱珮、邱星崴、魏明毅 |
2016/4/27 | 生物基因資料庫的法律人類學初探 | 何之行 |
2016/5/25 | 想像、體驗、與「儀式再結構」中的地方社會 | 呂玫鍰(清大人類所副教授) |
2016/6/1 | 從辦工廠到蓋媽祖廟:中國台商之跨界文化認同建立與再尺度化兩岸政治動員 | 講者:簡旭伸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
時間 | 講題 | 講者 |
2015/9/30 | 跨國人口移動與台灣多元社會形成過程 | 黃樹民(清華大學人類所所長) |
2015/11/11 | 馬來西亞華人鄉音考古:祖輩的南風古調 | 張吉安(馬來西亞鄉音考古工作者/廣播人) |
2015/12/9 | What Matters? 物質文化研究的視野:從眷村田野談起 | 郭揚義 (英國倫敦大學物質文化博士候選人) |
2015/1/13 | 台灣體育運動場域裡的南島語族 | Jérôme Soldani(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