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沿革

      1987年8月清華大學創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分為人類學和社會學兩組,僅提供碩士學位課程。在1998年8月正式成為兩個獨立的研究所:人類學研究所及社會學研究所。期間經過兩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人類學組在1995年獲教育部同意成立博士班,並於1996年6月正式招生,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博、碩士學位學程的研究所,強調理論與田野研究結合。

教學與研究重點

       本所的教學與研究重點可以包括族群關係、文化變遷與社會發展、宗教、儀式與文化展演、教育人類學、經濟人類學、民族誌與區域研究、性別研究、考古學與物質文化、博物館與文化資產、全球化與地方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等。近年來也持續加強考古學及其他應用人類學的課程。考古學和應用人類學課程的發展不僅和文化人類學可以互相結合,且對於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市場也有幫助。
  為了培養學生對人類學四大分支的基本認識,除了碩士班設有人類學專題討論的必修課程外,在博士班也提供考古學、語言學,及生物人類學的必選修課程。

特色:田野調查

      人類學強調泛文化之比較研究,強調田野調查的實地研究,因此本所教師及學生有從事台灣本土以外的田野工作經驗。本所的師生田野工作地點由初期的台灣漢人及原住民社會,拓展至中國大陸閩南、華南、廣西、西南少數民族,以及東南亞地區,如新加坡、菲律賓、沙勞越等地。因為強調田野調查之重要,本所每年新生在修完人類學方法論的必修課後,暑假期間都必須進行六至八個星期的田野實習調查,培養日後進行畢業論文時,對田野調查工作的基本認識。
   ­   碩士班學生需進行四至六個月,博士班學生進行一年的田野工作,以撰寫碩、博士論文,學生們的人類學田野調查基礎都很紮實。師生寫作與碩、博士論文田野調查地點之廣是目前台灣相關科系第一,成果豐碩,深獲國內外學者的好評,值得引以為傲。

研究領域

民族誌與區域研究(Ethnography and Area Studies)
族群關係(Ethnic Relations)
文化變遷與社會發展(Cultural Change & Social Development)
宗教、儀式與文化展演(Religion, ritual and Performance)
教育人類學(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經濟人類學(Economic Anthropology)
性別研究(Gender)
考古學與物質文化(Archaeology and Material Culture)
博物館與文化資產(Museum and Cultural Heritage)
全球化與地方化(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理論和方法論(Theory & Methodology)